一、瞋心的起因瞋,又名瞋恚、瞋怒、恚、怒,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。与贪、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,妨害修道,所以共称为三毒;又因为能起惑造业...
一、忍力最大世间最大的力量是“忍”,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。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,都要甘拜下风。所以,《罗云忍辱经》说:“忍之为明,愈于日...
一、言语常至城“人无信不立”,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。一个人说话不诚实,信用破产,就如同车无輗軏,到处行不通。因此,孔子说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...
一、瞻病的必要人吃五谷杂粮,谁无病痛,所以生病是不分男女老少、贫富贵贱。尝谓“诸苦之中,病苦为深;作福之中,省病为最”。因为人一旦生病了,由...
一、孝顺父母的意义父母有生育、养育、教育之恩,可说是功德巍巍,在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当中,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,难以报答:1. 肩担...
一、罪性本空迸人云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身、口、意三业无时不在造作罪业。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、偷盗、邪淫;口说所造的罪...
一、心平何劳持戒一般人听到持戒,总是心生畏惧,觉得会给自己带来约束,其实持戒的人由于不侵犯别人,让自己得以获取真正的自由,像监狱里做奸犯科的...
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,然而名声不是凭空而来,《六波罗蜜经》这首偈语告诉我们,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注意三点:不说他过、不称己德、自他互易。一、...
一、精进的意义贪逸恶劳是人的通病。由于贪逸,造成心神散漫,做事就不容易成功;因为恶劳,所以希求近利,只求速成,一遇到挫折就灰心,一碰到困难就...
在十法界中,人居于上升下忱的枢扭地位,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、忆念、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,所以历劫以来,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。太虚大师曾说:“...
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,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,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。对于人我是非,《增一阿含经》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:一、不诽谤人“泰山不辞...
一、大悲心为父慈能予乐,悲能拔苦,经云:“法力不思议,慈悲无障碍。”慈悲是诸善生起的根本,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,但是究其功用而言,拔苦而后予...
一、利衰和毁誉利,即利益,凡有利于我的顺境,称之为利。衰,即衰减,凡有损于我的逆境,称之为衰。其实利与衰岂有一定、在顺境中,我们往往得意忘形...
一、为什么戒杀——一切皆惧死,莫不畏杖痛世间上的一切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了,即使小如蝼蚁,遇水尚且奋力挣扎;人们往往宁受刑罚,也要全命而归。但...
一、节身慎言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,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节身与慎言是最基本的应世接物之道。节身就是进退得宜,行止合度,也就是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...
一、布施贤者的功德在佛经里,将布施比喻成为农夫耕田,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,同样的,多布施给贤德之人,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,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...
一、罪大恶极 莫过口业诗曰: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;破僧极恶殃难灭,万劫悲哀苦海沉。世间最大的恶业,就是五无间罪(又叫五逆——杀父、杀...
一、世人所求的端正——所谓端正非色如华端正姝好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事,因此为了这个色身,许多人不惜花费时间金钱做种种梳洗打扮,装饰严身,甚至美容...
为什么佛陀在菩萨戒中,有一条“不说四众过”呢四众是指: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。所谓“不说四众过”是指“不可以跟别人说四众之过”。又所谓...